华东政法大学

报刊:《华政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傅鼎生老师与法援二三事

    摘要:傅鼎生老师与法援志愿者合影作者通过回忆傅老师与法援的几件小事,向我们展现了傅鼎生老师对法援的支持与帮助。不管是为志愿者开展上海市动拆迁讲座培训,还是退休后做法援的指导老师,...

  • 把光芒洒向更开阔的远方

    摘要:01原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我校并宣布“加拿大与华政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项目”正式启动02董保华老师在“保护妇女劳动权益法律援助项目”(国际)培训课上华政法援,历经二十一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光芒洒向更开阔的远方

———访法援劳动纠纷组指导老师李凌云

   期次:第334期      查看:89   

华政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艰难的摸索,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华政劳动法律服务中心致力于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以咨询工作人员了解更多信息。


01 原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我校并宣布 “加拿大与华政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项目” 正式启动02 董保华老师在 “保护妇女劳动权益法律援助项目” (国际)培训课上

华政法援, 历经二十一年的风风雨雨, 几代法援人的砥砺前行, 在汗水和欢笑中拥抱这个大家庭, 而李凌云老师就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之一。她向我们讲述了华政法援的发展历程, 通过多途径的合作共建、 多渠道的宣传交流和多方位的贴心服务, 从最初筹办的艰难摸索, 到逐渐成熟并发展壮大, 展现了法援那些年走过的每一步。同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 提出了对法援未来的美好展望。相信在一代又一代法援人的努力下, 法援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法为绳墨,助为初心。法律倡导公平, 但非绝对公平, 而是相对公平, 弱势群体理应被倾注更多的社会关怀。拥抱那些需要法律服务的弱势群体,是我们拥抱整个世界的第一步。转过身世界就小了, 转过身生命就轻了, 转过身光芒来自你心。有这样一群人, 把光芒洒向更开阔的远方, 他们就是华政法援人。让我们走近华政法援劳动纠纷组指导老师李凌云副教授,走近华政劳动法律服务中心的前世今生。

劳动者权益亟待保护 法援建立势在必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上海许多外来务工劳动者的权益经常受到侵犯, 但没有特别适合的维权渠道。 针对此种社会不良现象,著名劳动法专家、 我校董保华教授萌生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法律援助的想法。在社会项目的资助下, 在学校及社会同仁的大力支持下, 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华东政法学院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了。

李凌云老师回忆道: “中心成立之初,我们在长宁校区的门卫处设立了接待点。在开展法律援助的过程中, 发现不仅是外来务工人员, 上海本地职工也迫切需要劳动法律援助, 于是我们决定扩大服务范围,于 2001年 2月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劳动法律服务中心。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服务地点, 还聘请了专业的咨询师, 在一大批优秀学生志愿者的配合下, 中心的工作卓有成效, 帮助了很多劳动者维护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 自成立以来, 前来中心参观的有荷兰首相鲍肯内德、 荷兰劳工部部长、荷兰工会代表团、 加拿大副国务卿、 加拿大副总理、 加拿大议会代表团等。

奔走显精神 传播亦援助

在项目宣传方面,李凌云老师表示,“中心联系多方媒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劳动法宣传。首先联络了报社, 其中不乏《新民晚报》 《劳动报》 《上海法治报》等沪上家喻户晓的报纸。 志愿者在报纸上定期写文章, 基本一个星期发表一篇文章。除此之外,还与一些广播节目进行合作, 比如 《东方大律师》 《法眼看天下》 等, 除了会讲述一些经典的案例、普及劳动法之外,还会在节目现场接听一些劳动者的咨询电话。网络兴起之后, 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宣传咨询网站东方劳动法律网, 还建立了有关劳动法的数据库、 案例库等等。在综合各种媒体进行宣传的情况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风雨过后见彩虹 百转千回终成就

成立之初, 中心的发展受到场地条件的制约, 董保华老师就把自己的住房改造成接待室和咨询接待室, 保证了中心的正常运转。在多方面多途径的大力宣传下,有很多劳动者上门、来电以及来信咨询。在每年的 “五一” 劳动节、 国庆节等一些比较重大的节日,法援都会举办咨询活动。截止到 2009年,中心已接待劳动者咨询逾 4万人次。

除了咨询接待, 较为重要的法律援助事项是代理案件。中心每年要代理 40多个案件, 会挑选最有普遍性的、 最有挑战性的或最有影响力的争议案件进行代理。因为当时允许公民代理,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劳动法律援助者的身份通过解决这些案件, 推动学术研究立法进程。迄今为止, 中心已经为约 300名劳动者免费代理了案子。

而今整装再出发 且将新火试新茶

随着时代发展,华政法援也应当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李老师提出: “我们可以考虑和媒体合作, 找上海公信力较高的媒体, 承包并免费制作其中某个为市民服务的与法务相关的板块,同时借助媒体推介华政法律服务的品牌。 我们可以不仅仅提供咨询, 同样可以整理一些普法类的文章刊登到相关板块, 既起到宣传作用, 也可以减少媒体自身供稿的压力。” 同时, 李老师建议法援还可以创建自己的 APP 或小程序。在明确法援定位的前提之下与时俱进,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知道法援,也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索下,一代又一代的法援人定将不忘初心, 心手相牵, 勇往直前,将法律援助的温暖光芒播撒向更加广阔的地方!

采访: 宋 瑞 刘思杨 李芊芊 撰稿: 法援秘书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东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8734次访问,全刊已有39075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