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

报刊:《华政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闪亮的日子

    摘要:法援与“东方法治”合作开播仪式二十一载春华秋实,二十一年岁月更迭。二十一年来,华政法援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作为华政法援第六届主任,王燕华校友讲述了自己在法...

  • 常怀感激之情

    摘要:法援指导老师和骨干做客990广播节目华政法援成立二十一年,对于每个法援人而言可能只占据了人生中短短的一两年,但却留下了可能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上海市杰出青年志愿者、第六届...

放大 缩小 默认

闪亮的日子

———为法援二十一周年而作

   期次:第334期   作者: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第六届主任 王燕华   查看:195   

这篇文章是华政法援主任王燕华校友讲述在法援工作三年期间的经历和感受。她介绍了法援的组织架构、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东方法治”的合作等,认为这段经历提升了她的法律技能和为人处世之道,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面临时代变迁和区位优势不再等挑战,但她相信法援仍有机会发挥更大作用。


法援与 “东方法治” 合作开播仪式

二十一载春华秋实, 二十一年岁月更迭。 二十一年来, 华政法援上下求索、 锐意进取, 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作为华政法援第六届主任, 王燕华校友讲述了自己在法援不畏艰辛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 法援的经历之于王燕华, 是闪亮的日子, 是灿烂的岁月, 之于今天的法援人也是一笔值得去学习的宝贵财富。

初入法援,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转眼从华政毕业已经 15年, 离开法援也已经 16年。如果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 那么于我而言, 在法援的三年, 是这段青春里最闪亮的日子。

我于 1999年考入菁菁华政园。刚进校园的头几个月里, 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 在老乡介绍和路边摆摊的师哥师姐们的吆喝下, 流连驻足于各大社团的招新现场。 老乡和师哥师姐们的建议多种多样, 但有一条是相同的: 法援是华政最受欢迎的社团之一, 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加入,加入法援后有机会接触法律实战, 那是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带着这样的信念, 我报了名, 经过笔试、面试几轮筛选, 我被录取了, 安排在办公室,从事基础的内务管理、 活动安排等工作。 到了大二, 我成为法援办公室副主任, 同时在事务二部兼职。到了大三, 经过内部竞聘, 我被选为法援中心委员会五名成员之一, 后被推选、任命为法援主任, 一直到大四卸任。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法援当时的组织架构:法援下设办公室、 宣传部、 外联部和事务一、 二、 三、 四部。办公室、 宣传部、 外联部一般由大一新生担任, 不接触法律实操业务; 事务一、 二、 三、四部一般由大二、 大三学生担任, 主要从事法律咨询、 诉讼代理等法律实操业务。

披荆斩棘, 栉风沐雨, 再铸辉煌

我担任法援主任期间,法援的指导部门由学生处改成校团委,团委副书记栾军老师受指派担任法援专职指导老师。 在任期间, 我与其他四名中心成员和所有的法援人一道,从内、 外两个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 “内” 是指内调机构, 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微调: 一是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凝聚力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团支部建设,由副主任许贝宁兼任团支部书记;二是从整合资源的角度,将办公室、 宣传部、 外联部统合为秘书处, 由邓榕担任秘书长、 顾维担任副秘书长。 “外” 指的是外拓业务,除了把前任留下的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龙柏街道等合作项目做实、 做细、 做深以外,我们又相继成为了上海市老龄委、 “东方法治” 网的合作单位。

在法援的时光, 有几件大事我印象深刻:一是召开了法援成立五周年大会。时任华政副院长童西荣老师,以及好多位法援顾问老师、 老教授出席大会, 令我们备受鼓舞。大会安排在交谊楼报告厅,体现了学校对法援的重视。 《华政报》 为此发了头版头条文章, 标题我至今依然记得—— — “乘风破浪 法援在前进” 。 二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给我们做了一期面向全球的英文专题报道。这次报道不是我们联系的,而是央视从其他渠道得知我们的事迹后主动找过来的,这充分体现了法援在全国的知名度。 当时对我有一段采访, 我站在光复西路新教学楼大门前、法援办公室门口, 对着央视的摄像机谈了自己的一段感想。央视播出后,这个画面就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成为我大学四年最深的一段记忆。 可惜那时互联网还不发达,我们也没有把这期节目保存下来。 最近我多次在网上搜索, 但无法找到, 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三是法援获得了市委宣传部颁发的 “四五普法先进集体” 。我的前几任法援主任在任时,都获得过起码一个市级荣誉, 所以我在任那一年一直都很焦虑,担心拿不到市级荣誉, 没能延续优良传统, 但我还是接好了这根 “接力棒” 。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共创未来

在法援那几年尤其是我担任主任工作的那一年, 让我深深认识到, 法援能取得一定成绩, 以下几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领导支持。从院领导、 各系处室领导、 到全校的专家教授, 都对法援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尤其是童西荣老师,对法援更是给予了直接的关心和支持。 法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都是直接去到童老师办公室, 童老师没有任何架子, 总是亲切和蔼地听取我们的诉说, 竭尽所能帮我们解决难题。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时的工作电脑非常破旧, 常常死机, 时任团委书记赵扬老师与学校财务部门沟通, 配给我们一台崭新的电脑, 这从当时全华政的办公条件来看,也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 还有栾军老师, 更是像一位大哥哥一样, 与我们同甘共苦、 一起战斗。二是团队协力。我们五个中心成员和几位部门负责人, 都亲如兄弟姐妹, 互相支持、 互相补台。 每周一晚上开一次例会, 协调、 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秘书长邓榕、副秘书长顾维两位管家, 把法援的内务管理得井井有条。 每次遇到大型活动, 大家都利用双休日、 深夜, 加班加点, 毫无怨言。三是成员优秀。我们有严格的选人关, 想进入事务部从事法律实战工作, 拿奖学金是必要条件。 所以, 能进法援的都是同届中的佼佼者, 大家也都非常珍视这份荣誉,非常爱护法援这个品牌, 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法援变得更好。有一个常年法律咨询项目在龙柏街道, 当时交通不发达, 坐公交车过去得换好几次车, 来回需要几个小时, 但大家从来没有缺席过、 迟到过。

工作十几年后回顾法援这段经历,这些闪亮的日子, 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既提升了我“术” ———运用法律之术, 更教会了我 “道” ———为人之道、 处事之道。 它让我能跟一群最优秀的人在一起,为了一个单纯的目标而付出、 而努力, 很多人都成为了我终身的朋友, 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最近几年, 随着华政校区的迁移, 法援的区位优势不再,辐射面变窄;互联网时代兴起, 人们获取信息包括法律信息的途径更多、更加容易;社会整个法律服务体系也更加完善。 以上三重因素叠加, 使法援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但我相信, 在任何一个时代, 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的需求总是存在的,问题只在于如何去发现它,同时通过提升服务能力、 改进服务方式, 使这些需求与我们的服务实现有效对接。 这, 就是我们发挥更大作用的广阔舞台!

感谢法援, 愿你发展得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东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8759次访问,全刊已有391235次访问